1 / 1

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- 聚焦

【四川日报】孙家巷走出了蜀中“红学”第一人

时间 : 2019-12-16    来源 : 本网

在绵阳城区,绵州大剧院旁边一条小巷子名叫孙家巷,与旁边小吃聚集的马家巷相比,孙家巷明显冷清得多。但在清代,这里曾走出进士、翰林学院庶士孙桐生,孙家巷因此而得名。孙桐生被誉为蜀中“红学”第一人,对《红楼梦》的流传与普及做了巨大贡献。

孙桐生(1824~1904),字筱峰,号左绵痴道人、巴西忏梦居士、饮真外史等,清末早期红学家。咸丰二年(1852),孙桐生中进士,选庶吉士。他曾四次典当家产,以筹资刊刻古典名著——《红楼梦》,与其结下不解之缘。

同治五年(1866),孙桐生因事进京,与老朋友收藏家刘铨福重逢。在此期间,孙桐生获阅刘铨福收藏的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(后称“甲戌本”),并利用寓京闲暇在此本上做了大量的批点工作。据后人统计,孙桐生在甲戌本上留下眉批39条,侧批4条,并改动文字26处。

之后,孙桐生借得“妙复轩评本《红楼梦》”,5年的闲暇时间里,将《妙复轩评石头记》的评语逐句安插到程甲本《红楼梦》正文之中。光绪七年(1881),孙桐生编定版本在湖南长沙卧云山馆付刻问世,是为《绣像石头记红楼梦》。

在孙桐生看来,小说中的贾宝玉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之子纳兰容若。他常以贾雨村为例,认为其影射高江村:二者皆依附权贵而官运亨通,后都忘恩负义。由于此类相似性,孙桐生认为“宝玉之为容若无疑”。

《绣像石头记红楼梦》付刻的第二年(1882),年近花甲的孙桐生卸官回家,此后长期主讲于绵州治经书院(旧址为今绵阳市南街小学),十余年里,孙桐生潜心治学,诚心传教,直到1904年去世。


作者 : 祖明远    单位 :     责任编辑 : 龚廷

你访问的页面需要密码验证

c